央视春晚“赛博秧歌”惊艳亮相,国产大模型DeepSeek震撼世界,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鸣枪开跑……新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不断打破人类认知天花板,重塑生产生活的逻辑和流程。
数字经济浪潮奔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文化企业如何锚定当下方位和未来方向,如何做好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大文章?
面对时代的必答题,作为省属大型文化科技企业,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苏有线”)将科技基因融入文化使命,围绕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奋力描绘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的创新实践画卷。
技术赋能,重塑内容生产链传播链
优质内容是护城河,创新技术是加速器。技术对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颠覆性改变,给江苏有线带来一场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革命。
走进江苏有线智能化内容生产中心,创新技术带来的变革随处可见。在这里,每一个创意从构思萌芽到全网绽放,都是一场科技重构文化、文化反哺科技的双向奔赴。
在策划环节,系统通过用户画像、数据挖掘,瞬间生成精准匹配的创意方案。“以往策划团队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和头脑风暴,现在大模型基于海量数据,秒级输出契合受众喜好的创意方案。”江苏有线人工智能技术创研中心主任陈益演示系统生成节目策划案,从主题设定到嘉宾推荐,再到内容框架,仅用几分钟方案便“信手拈来”。
在制作阶段,AIGC技术与数字人、微短剧等创新形式深度融合,催生爆款作品。在AI工作室,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发出指令,让数字人表演戏剧,运用大模型的动作捕捉与表情生成技术,数字人的“唱念做打”炉火纯青,还能根据观众反馈随时切换流派风格。《青花瓷里的十二生肖》《千里奔赴 只此一苏》等作品在网络平台的播放量均突破千万,其中《青花瓷里的十二生肖》还被选为对外文化交流代表作品。“以前做一档节目要数周时间,现在借助大模型,创意生成、素材剪辑、内容审核等流程智能协同,效率提升数倍。”江苏有线总经理助理、全媒体生产中心总经理秦一仁感慨:依托全国统一技术底座搭建的智能化生产体系,内容生产正从“人力密集型”向“智能高效型”蜕变。
在传播领域,“单向传播”正在向“双向互动”跨越。通过分析用户行为与兴趣图谱,广电网络推出“千人千面”的精准推送服务。陈益介绍,在南京,用户只需说出想看的节目,智能语音搜索就能快速定位;在苏州,老年观众通过语音指令,轻松找到心仪的戏曲节目。“现在找节目比翻遥控器快多了!”“张张嘴就能搜到想看的戏,太方便了!”用户真切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双轮驱动,新机制激发新活力
“长江文化在数字科技中流淌,让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还能映射过去几代人的故事。”奥斯卡提名者、著名纪录片制片人阿塔纳斯·乔治耶夫这样评价江苏有线打造的“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5G通信、4K交互、虚实共生、超感体验等数字技术,叠加全新理念长江文化叙事,大展总传播量突破2.3亿。
依托大数据、大模型,江苏有线打造“非遗视界”“乐益课堂”等数字IP,推动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其开发的方言保护APP、数字孪生博物馆等项目,构建起虚实结合的文化体验空间,助力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在元宇宙领域,江苏有线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生态教育中的应用,并参与制定元宇宙自然景观开发伦理准则,推动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相得益彰。
探索文化和科技协同创新,江苏有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品质感、科技感、时尚感、文化感、国际感“五感融合”,科创、文创、艺创、融创“四创贯通”,江苏有线将文化浪潮、年轻浪潮,科技创新、文化勃兴熔于一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拥抱快速迭代的新技术,唯有更快地抢占先机。江苏有线敏锐地捕捉到微短剧市场的风口,成立头条视听短剧公司。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切入,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和智能仿真系统等前沿技术,“微短剧+AI+文旅”网络视听新业态横空出世。
聚沙成塔,众志成城。江苏有线试水企业AI应用众创机制,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融创大赛。联合高校、影视公司推出“微光计划”,孵化出《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等全网播放超2亿次的爆款作品。公司与腾讯、华为、海康威视等科技企业携手,共建AI视觉联合实验室,深耕视觉大模型、智能物联。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持续耕耘,换来持续收获。2024年,在广电网络行业,江苏有线成为唯一实现经营业绩“双增长”的省网公司。
持续创新,聚力“文化+科技+X”
4月26日,看见小到可以攥在手心里的微型机顶盒,南京市民张先生直呼没想到,“用这个微型机顶盒,看电视只要一个遥控器,不用两个遥控器倒来倒去了。”
在国家广电总局统筹和中国广电集团指导下,江苏有线与总局广科院、规划院等单位合作,开发出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和通用遥控器,目前江苏首批试点的1万用户,已率先体验“一个遥控器看电视”。
从“文化+科技”到“文化+科技+X”,江苏有线以场景化应用为突破口,携科技优势进入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用科技密钥解锁美好生活新图景。
在苏州,视觉智感应用让城市治理装上“数字大脑”。郭巷街道“巷红管”数字小区通过多个智能摄像头,日均捕捉20余起违规停车、消防通道占用等问题。AI算法替代人工巡查,社区综合治理效率提升,火灾警情同比下降,郭巷街道负责人喜出望外,“AI眼睛让管理更精细,居民安全感看得见。”
在农贸市场改造中,江苏有线打造的“智慧计量”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太仓农贸市场启用“六统一”智能电子秤,通过AI识别、实时溯源、扫码监督,构建全链条透明消费体系。“现在买菜不怕缺斤少两,扫码就能查源头,安心多了!”市民张女士在摊位前扫码查看商品溯源信息。该模式入选省级电子秤监管试点,正向全省推广。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将以破局者的姿态,躬身实践,持续探索技术应用边界,为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江苏有线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传伟说,公司将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打造文化新质生产力,以面向未来的战略变革和创新范式,全力做好“文化+科技+X”的应用创新、质态升级、要素流通和价值提升,奋力建设具有全国标杆性的现代旗舰式文化科技企业集团。
来源:江苏园区招商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