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才工程入选数连续3年南通第一,“双创”人才入选数连续6年南通第一

2024年05月25日 22:59:53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浏览量:1次

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加盟海门主导链产业创新创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支撑。截至目前,海门全区人才总量达24万人,累计引育国家级人才145人,省“双创人才”123人、“双创团队”17个,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数(2021-2023)连续3年位居南通市第一,“双创”人才入选数(2018-2023)连续6年位居南通市第一。

“人才是构筑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近日,区委书记郭晓敏在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上指出。近年来,海门聚焦“3+3”主导产业,自觉把人才工作放在区域竞争的大势、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坚持以“东洲英才”计划为统领,持续推出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构建高承载力的科创平台,引育高成长性的创新主体,构筑特色服务优化人才生态,着力构建链式化发展高技术人才工作体系,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助力海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

构筑特色政策聚才

“海门全周期的专业人才服务打动了我,期待这颗创业‘种子’在海门长成‘参天大树’。”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曹勇斌说。

曹勇斌博士研发的“基于仿生两性离子的创新药物递送平台与产业化”项目已获得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需要寻找项目的最佳落地场所。他应邀到海门参加“东洲智行”高层次人才洽谈会,被海门“双招双引”团队为其解读的人才和产业政策打动,果断决定将项目选址在海门。目前,该项目已顺利落地,并获得海门300万元的人才项目资助和1000平方米的免租金厂房支持。

像曹勇斌这样落户海门的高层次人才资助创新创业项目,累计已达95个,共计发放资助金额1.2亿元,集聚在生物医药、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制造、机器人三大重点产业上。

海门聚焦主导产业,坚持以超前意识、系统思维谋划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以特色政策,创造高层次人才的比较优势,先后出台海门“人才新政35条”“人才强企10条”等30多个政策文件,形成覆盖从“顶尖”到“草根”、从“海归”到“本土”的政策集成体系。其中,“顶尖人才来海创业免评审”“企业自评专家”“全职高薪人才项目申报突破年龄、职称、学历限制”等政策亮点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并探索人才政策由“普适性”向“个性化”转变的新模式。今年,海门又研究出台了《关于更大力度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已有人才政策进行攀高、扩面、提标,进一步提升特色政策对人才引育的磁性力。

赛才优链

放大特色活动聚才效应

最近,海门举办2024年首场“东洲智荟”项目路演,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11个高层次人才项目参加路演,9个项目入选。

海门围绕主导产业,构筑具有海门特色的“赛才”品牌,以人才链的“强”,托举产业链的“优”。截至目前,海门连续举办6届“东洲英才”创业周活动、8届“海智杯”创业大赛,先后主(承)办“中国制造 2025国家顶尖人才高端装备主题峰会”“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大型国家级活动,吸引包括5名“两院”院士在内的70多位国家级人才来海创新创业。迭代升级“东洲英才”引进计划,创设“东洲智荟”项目路演品牌,开辟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直通车”,目前已形成特定人才项目“直通引进”、成熟落地项目“集中评审”、“临门一脚”项目“即时即评”、早期创业项目“赛会比选”等全维度引才体系,累计引进落户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05个,资助总额超5亿元。

同时,海门对焦主导产业,拓宽全球化引才视野,加强与国际化人才团体和猎才机构的战略合作,聘请11名海内外专家教授担任海门“引才大使”,成功促成“硅谷之窗”落户海门。近三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76人,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葡萄串”效应。海门实施“千名校友资智强海工程”,成立“校友服务联盟”,在上海、南京、深圳三地设立“双招双引”海门校友服务中心,100多名知名校友被“喊回家”。

搭建载体

打造人才集聚“蓄水池”

走进招商工业海门基地,18万方LNG运输船建造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该项目是由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参与、招商局重工牵头实施的省重大战略产品创新“揭榜挂帅”类项目,实现南通市在该类项目立项“零”的突破。

去年顺利“去筹转正”的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是海门全力推进高技术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载体。目前,该创新中心团队成员一半以上具备博士学位,包括多位国家级专家和省部级专家。

高能级创新载体是围绕主导产业聚才的“蓄水池”。海门以“3个100”为抓手,深入推进“百万平级”综合性科创载体建设,构建了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两大硬核,高端绿色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三个产业基地在内的“一带两核三基地”科创载体格局。目前,全区拟建在建的各类科创平台总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已建成国家级孵化器两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

如今,已有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分中心、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级功能型、创新型平台相继落户。海门八成以上的高技术创新人才集中在各个创新载体上。

临江新区依托东布洲科学城,建成全球单体最大的细胞培养基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模式动物基地、国内最大的同位素药物安全评价实验室。创新校地合作新模式,携手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以及安徽、江西、沈阳等地的医药科研院校,成立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实行院企“双导师制”,精准培育与海门产业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目前,5000多名科创人才在临江新区创新创业。

优化服务

构筑人才发展生态

上月,海门举办2024年首场“东洲听才说”主题活动,政府服务联盟相关成员单位和所在区镇,与人才企业面对面交流,共同会商解决人才问题诉求,帮助4名在海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解决相关问题诉求7个,帮助3名人才牵线搭桥,助力人才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海门持续构筑“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人才发展生态,把每年5月25日“海门人才日”作为人才的“集体生日”,以最大诚意礼敬各方英才。整合22个部门、30家专业机构成立“人才服务联盟”,出台51项服务清单,开设“服务专线”“服务专窗”,真心诚意为人才和人才企业纾困,让高技术人才的智力、创新力在海门这块沃土上尽情释放。

国家级人才毛家骏创办的公司主要从事新型轻量化镁合金材料研发,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海门区人才办在该企业调研时,公司反映由于产品生产过程中有压延工艺,需要能耗指标匹配。人才办获悉情况后,及时向省里了解相关政策,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帮助其解决问题,公司顺利生产,避免了政策“一刀切”的误判。

海门构建各类人才住房、婚恋、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按照“三年建成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目标 , 构建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等相互补充的安居保障网,打造择业青年驿站、就业人才公寓、创业人才社区等衔接有序的安居保障链。目前,已建成麓园国际人才社区、福海嘉园、拓宏产业园等一批高品质人才公寓,共有9600余套(间)投入使用。成立全市首家县级“科技人才发展集团”,常态化组织开展人才沙龙、人才慰问、人才体检、“缘·东洲愿”联谊交友等活动。

展开
江苏园区招商网